改革开放40周年|三次搬迁,为学子不断革新,商大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改革开放40周年|三次搬迁,为学子不断革新,商大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技术教程gslnedu2025-01-10 14:09:2913A+A-

编者按

浙商大头条号推出专栏“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工商大学改革步伐,展望未来学校发展新航向。今天推出第二期:商大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校由一所中专学校发展成为浙江省、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建的省重点建设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学校的壮大、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

馆舍的巨大变迁

四十年间,图书馆经历了三次搬迁调整,馆舍从最初面积仅一千平方米的几个教室,发展到现在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

已经退休的副研究馆员那硕侠老师,从1982年大学毕业起就一直在我校图书馆工作,见证了整个馆舍变迁过程,她回忆说:“第一次搬迁最令人难忘,1985年,我们从现教工路校区东院九号教学楼东、面积约为1070平方米的一、二层的几个教室,搬至教工路西校区新落成的图书馆大楼,面积从1070平方米一跃为8400平方米,从没有专属的馆舍到有了一幢独立的图书馆大楼,全馆上下都为之欢呼雀跃!”

1987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天堂盛宴》在当时的杭州商学院取景拍摄,电影开始一分钟,就出现了我校图书馆,镜头里,可以看到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整洁排列的书库。

2001年在大楼的西面又建造了新馆,面积为7400平方米,教工路校区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5800平方米。


2004年9月1日,新落成的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图书馆正式开门迎接读者,馆舍面积达42000平方米,是当时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



目前,图书馆有阅览座位数4000余个,全年开放360天,周开放时间108.5小时。平均每天有近4300人次进入图书馆。

图书馆的纸质文献馆藏也从原先的不到10万册猛增到了282万册。

现代化进程

在图书馆三楼的门厅里,现在还陈列着一些图书馆的老物件,看看这些“古董”,再体验现在的图书馆现代化设施,可以直观地感受四十年来图书馆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走进图书馆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的目录柜。

那时,读者如果要找一本书,要先在目录柜中翻查卡片,然后抄下卡片上的号码让图书馆员到书库里去取书。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机读目录逐渐取代卡片式目录,计算机管理逐渐取代手工管理。

原图书馆副馆长张杰老师1979年进入当时的杭州商学院电子系学习, 1983年毕业之后留在了图书馆工作,成为当时推动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的中坚力量。他回忆说:“1986年,图书馆成立了计算机管理软件研究组,专门研发图书馆各项业务的软件。1992年我校图书馆在浙江省率先实现了图书流通的计算机管理,在图书馆各个工作、服务环节废弃了手工操作方式,实现了图书馆历史性变革。2000年实现了网络化的图书馆管理,自此之后,图书馆服务模式从手工服务、馆内服务进入了网络化服务时代。”

2004年,下沙新馆分批购买68台交换机、20台服务器、500余台个人计算机和检索终端,以及一批存储设备,构建成一个内外分离、两校区图书馆联通的网络系统。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实现校园卡借阅图书,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同时建立了一个拥有508个座位的电子阅览室(配置350台计算机),向学生开放,在全省首创了免费限时的电子阅览室管理方法。

之后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建设,图书馆现代化技术设备齐全,现拥有服务器、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近800台(套),存储容量达300TB。

如今,在图书馆里,处处都能感受到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率,馆内现代化设备随处可见:报刊阅读机、歌德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自助复印打印机等等。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开始进入图书馆。

1997年,图书馆开始向读者提供清华同方期刊的光盘检索,2001年开通了清华同方期刊数据库的网络服务,由此迈出了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第一步。

此后十多年的持续建设,数字资源不断丰富,方便了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与学习,纸质资源不再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数字资源以其获取快捷便利、易存储、更新快等优点成为读者文献利用的主体。

80后学科馆员林叶对此有较深的体会:“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对图书馆的认识仅仅是个实体建筑,里面有书,有杂志报刊,当我进入图书馆工作后发现,原来在实体图书馆之外还有一个虚拟图书馆的存在,有这么多闻所未闻的数字资源,强大的功能颠覆了我对图书馆的认知。每当我能帮助到师生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收获师生的认可和点赞,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2011年图书馆完成了“一站式检索”平台建设,彻底打破了众多数据库之间的藩篱,读者只需一次检索就能获取相关的馆藏所有资源,不再需要重复检索,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又一大进步,满足了读者对数字资源便捷性的更高要求。同时,还能通过邮箱接收到图书馆未收藏的电子文献。

2012年建设了“浙江工商大学学位论文系统”。该系统的建设推动了我校研究生论文的数字化保存和利用。

2013年开通“浙江工商大学移动图书馆”,满足了读者利用移动设备利用图书馆的需要,实现了“把图书馆装进你的口袋里。”

2016年建设了馆藏数字化平台,将近40万种的馆藏纸质图书进行了数字化。解决了纸质图书需求量和复本量之间日益增长的矛盾,也对馆藏纸质图书起到了永久性保存作用。

现在,一个拥有电子图书214.3万种,电子期刊5万种,学位论文190万篇,以及丰富的视频、经济数据等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全年每天24小时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

服务的不断提升

四十年来,图书馆一直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不断为读者提供越来越优质和贴心的服务。

2009年,建设完成浙商大文库,文库收藏了浙商大几代学人的著作和馆藏珍贵文献,古色古香的装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优雅的阅读环境。

2011年,对下沙馆区原有的开放模式进行变革,取消各阅览室之间的门禁,将原来按块分割的开放模式改变成大开放、一站式的开放管理模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从2011年开始通过网上咨询台,QQ、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咨询服务,立体架构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沟通桥梁。读者的各种需求和意见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在此基础上2015年推出夜间咨询,省内首创,几年咨询量累计下来,已超过日间咨询量。

2014年和2016年分别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和“浙商大图书馆助手”,通过这两个平台,可以开展阅读推广和咨询,并准确全面地为读者提供检索、借还、委托预约、推荐、提醒等一系列服务。

2017年,推出“云借购”平台。通过该平台,师生可以像网上购物一样直接浏览、搜索百万种图书,在线借购图书,快递送到读者手中,所有费用均由图书馆承担。

2017年增设了“悦读?时光”综合阅读区和阳光书房,在浙商大文库增设了文化书房和读者讨论空间,将两侧楼梯通道开辟为背诵、朗读区域。


2018年,为积极响应“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出 “一次也不用跑”的系列便民服务—— “借书送上门、还书上门取”的暖心服务,并定期到行政楼等处举办“新书展借”,拉近读者与书的距离。

图书馆不断提升的服务,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图书馆的喜爱。

现任杭州青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的洪刚先生,是2010年毕业的校友,大学四年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说“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逐渐淡忘书里的内容,但我会永远铭记那一个个在图书馆的游荡挑书,然后愉快看书的日子,那是我逝去青春里最美好的回忆。”

在校的16级学生钟雨池也是一位爱读书常跑图书馆的女生,她说“每当看到图书馆阅览室人头簇集、大家安静看书的样子,都会增添我学习的动力……我特别喜欢在阳光书房度过斜阳缕缕的下午时光,手捧一本书,畅游心灵的世界。”

从教学楼中的几间教室到现代化图书馆,从传统的卡片式目录到书目检索系统、从纸本借阅到数字化图书馆,从静候读者光临到主动送书上门……改革开放不仅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不断给图书馆人带来了新思想、新动力,图书馆不再只是借书处、藏书阁,也不仅仅是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同时还是学校的文化中心和学生的学习中心。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朽木教程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qrcode

朽木教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11123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