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基础:数据库物理设计工作过程和设计步骤

数据库设计基础:数据库物理设计工作过程和设计步骤

技术教程gslnedu2024-12-20 10:10:2521A+A-


1、数据流物理设计的工作过程

在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中,数据的基本单位是数据记录,记录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一条存储记录对应关系模式中的一条逻辑记录,

并且文件当中还需要记录存储记录的结构信息,比如字段长度、数据类型、字段描述等信息。

工作过程:逻辑设计阶段产生(逻辑模型:模式、子模式)→确定数据库的物理模式→评估数据库的物理模式产生(物理模型:存储记录格式、记录存放位置、存取方法)→数据库实施阶段

2、数据库物理设计工作步骤

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步骤有:确定数据分布、存储结构、访问方式。

2.1 确定数据分布

从企业计算机应用环境出发,确定数据是采用集中管理还是分布式管理,目前一般采用分布式管理。数据分布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根据不同应用分布数据: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部门不同所使用的数据也是不同,将与部门应用相关的数据存储在相应的场地,使得不同场地上处理不同的业务,针对应用多个场地的业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管理。
  • 根据处理要求确定数据的分布:针对不同的处理要求,也会有不同的使用频度和响应时间要求。频度高、响应时间短的数据应该存储在高速的设备上。
  • 针对数据的分布存储必然会导致数据的逻辑结构的变化,要对关系模式做新的调整。

2.2 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

存储结构具体是指数据文件中记录之间的物理结构。在文件中,数据是以记录为单位进行存储的,可以采用顺序存储、哈希存储、堆存储、B+树等方式。

一般为了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会采用索引技术。这个在物理设计阶段,要根据数据处理和修改要求,确定数据库文件的索引字段和索引类型。

2.3 确定数据的访问方式

数据的访问方式一般都是由存储结构决定的。数据库物理结构组成有:存储记录格式、记录在物理设备上的安排、访问路径等。

1、存储结构的设计

存储记录组成:记录、数据项长度、长度和数据项之间的联系、逻辑记录到存储记录的映射。一般在设计记录的存储结构时,并不改变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但可以在物理上对ijl进行封装。当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数据项时,会由于访问冲突而等待可以将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磁盘组上,当用户同时访问时,

系统可以并行的执行IO,减少网盘冲突,从而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2、存储记录的布局

存储记录的布局,就是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存储记录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分布在物理区域上,是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聚簇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按聚簇码进行查询的效率。

建立聚簇索引的原则:

  • 聚簇码的值相对稳定、没有或很少需要进行修改。
  • 表主要用户查询,并且通过聚簇码进行访问或连接是该表的主要应用。
  • 对应每个聚簇码值的平均元组数既不太多,也不太少。

3、存取方法的设计

存取方法是为存储在物理设备上的数据提供存储和检索能力。存取方法包括存储结构、检索机制。存储结构限定了可能访问的路径和存储记录;检索机制定义每个应用的访问路径。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朽木教程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qrcode

朽木教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11123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