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的非线性对离散多音调制的影响
对于发光二极管(LED),人们大多觉得它光洁透亮,能耗低,技术进步快。近几年,LED走得甚至有点太快了——它不仅照亮家家户户的天花板,还想做点更刺激的事儿,比如实现高速无线光通信。要说一个灯泡能像WIFI那样传数据,还真有点匪夷所思,可偏有人较劲,非得把这活儿折腾透了。
总的障碍其实不在灯泡本身,而在它的数据带宽。这东西不像激光二极管,光谱宽、响应激烈。它那脾气,线性归线性,非线性起劲时也闹得不小。不巧,这正成了调制大户们的搅屎棍——你看DMT、OFDM这些多载波调制方式,本事巨大,却拗不过LED那副非线性面孔。
技术员们没吃素。最先摸索到门道的是“削波”。反正LED那点线性区间窄得很,干脆对信号动手脚,把瞬时大幅值信号给锯掉,不让它们作怪。其实要解释起来嘛,就是给信号设个上限,下限也划一条边界,别让它炸锅。只不过,锯掉的部分谁吃?噪音背锅。信号一被削波,噪声像打翻了水杯,乱溅一地,扰得星座图模糊一片。
但还有更诡异的事。LED的输出功率P并不是驱动电流I的什么传统一次函数,而得套上二次或三次多项式才慢慢贴上实际。这点就算是搞过课题的学生也未必顺手,实际工程上更麻烦了。设备不同,曲线弯弯绕绕,红外的、蓝光的、白光的,测出来都像是性子各异的老头老太太,调教起来费劲。有时往二阶靠点,有时候三阶、四阶也别客气。有人用泰勒展开配合最小二乘求系数,弄出来的拟合曲线反正都得对着万用表、光电探测器那点数据比划着看。
说起来简单,但真到工程实现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有人觉得,反正带宽有限,大不了放慢点速度呗,怎么也能把数据传出去。慢可是容易的,快就成问题。无线可见光通信(VLC)里头,比特率往100Mbit/s去,电流摸到60mA,功耗往上攀,LED轰鸣一阵,但那点动态范围还真没激光二极管伸展得开。稍一不慎,调制深度大了点,信号的瞬时放大加剧,开始失真,星座图直接糊成浆糊。反复调试,工程师人都急红眼了。
他们不得不想办法把整个系统做得更像真的,比如在MATLAB里头,扔进细致的DMT仿真模型。调制器、解调器用IFFT与FFT追出来,子载波数从三到二百五十五,全部飚一轮。符号采用32QAM甚至64QAM,譬如有人说”我们对每个子载波模拟一万个符号”,那其实不少呢。小题大做?呵,这还是基本操作。在仿真之上还要多次超采样,因削波的理由反反复复,前后顺序都不能乱,既然不容易,工程里没人敢图省事。
有人琢磨LED的非线性到底有多大祸害?有时似乎微不足道;可一到实际复杂工况,那种由非线性导致的多音调相互耦合,叫做调制间产物(IMPs),却像牛皮糖一样粘得你喘不过气。结果一模拟,最边缘的子载波和最中央的子载波被干扰程度能差上一倍不止。低频子的干扰有时候居然大,高频的反而能忍?这和传统频带受限的直觉又不太搭,就有点扑朔迷离。
再讲削波。理想里削波能有效压制信号的峰值与均值功率比,这样DAC和ADC的动态范围也合算。但同时引入的噪音却是浆糊一锅——它虽说像白噪声,分布又不像经典高斯,仔细一看,居然还带有相关性。尤其是跟载波数正相关,三个载波和两百五十五个载波,噪音的模样截然不同。削波本意为好,最后“无巧不成书”,干扰得星座图乌烟瘴气。
启用线性模型时,即便削波猛烈,尚能抚平些浪头;一旦LED转为非线性模型,那可真麻烦。仿真显示,64QAM时,误码率满眼泪水,一不小心BER直接趴地不起。工程指导都说“用255个子载波线性LED时,10-3的误码率只要12dB左右的Eb/N0”,可轮到非线性,拿17dB都不起作用,惩罚重得让人头疼。有时节省那点dB,为啥成本堆不上天?
敏感点其实在调制index γ。调制深度大了,非线性问题浮现,系统性能随之跳水。有人妄图放任信号在LED曲线的两端乱窜,殊不知失真猛增,信噪比直接熄火。不信可以试试,γ从0.1涨到1.0,没有人笑得出来,可得让手下人盯个通宵。理论上小signal分析可以忽略饱和,但现实工程没那么乐观,所以上头批预算的时候还会多问一句:可靠性到底咋保证的呀?
这类研究标准答案一直变来变去,不存在绝对对错;有工程师说所有LED都逃不过非线性的限制,也有人底气十足用压缩后线性区段勉强应付数据传输。谁都知道实际系统噪声多了,理论仿真数据不值钱,有前向纠错加上去误码率立马掉下来,干扰还哪有那么严重?可你仔细考量,每家LED的数据略有不同,还有激光二极管混进来,无论是三阶的还是二阶的非线性,参数五花八门,普适性始终欠着劲儿。
为了解决“单个LED仿真没法推广”的头疼事,人们硬生生提炼出了所谓“非线性参数”,让各类LED甚至激光二极管都能映射到统一的归一化模型。理论上说,只要你把工作点设在IDC=0.5,调制指数γ=1,一些数学归一化之后,大致的非线性影响都可以在那套映射关系下得到统一解答。可理论归理论,现实有时候没法套公式,每台设备都可能蹦出意外,难说到底服不服管。
实验测量里,大家都一本正经用安捷伦电源、光电探测器甚至蓝色过滤片来套测,数据出来横看竖看,各种电流电压对数据显示出来的非线性程度五花八门。有人说蓝光片实际影响不大,毕竟只研究静态,不考虑频率响应。但也没准加了蓝光片结果真好点,那就继续跟着用。说到底,只要数据线条够平直,论文里够漂亮,工程师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说到底,LED的非线性确实能把DMT调制性能拖到泥里,但也并非完全不可控。系统设计中操作不过头,大概率不会坏事。真要探底摸高,把超高比特率、激进QAM阶数、巨量载波硬怼上去,劣化当然少不了。实效角度看,LED的性价比、能耗和兼容性确实比激光二极管灵活得多,VLC未来不一定全靠LED,也许某天新的发射器型态横空出世,一切推演又回到原点。
无线可见光通信领域,LED非线性是硬骨头也是软钉子。前沿科研里无非就是不断做实验、修正仿真、提取经验,谁也说不死它几十年后会变成啥样。今天LED能做到的传输比特率和调制等级,早已超越了当初的想象。未来到底是非线性被技术抹平,还是人们转而亲睐全新调制技术?总归摸着石头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