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审计怎么搞?

大数据审计怎么搞?

技术教程gslnedu2025-01-17 10:57:4613A+A-

来源:中国审计报

大数据审计不仅是国家审计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审 计方式创新,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部署要求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审计监督 全覆盖、提升审计工作绩效的必由之路。面对新时代下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机关应该主动推广大数据审计实践应用,审计人员要积极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坚持以科技促进 审计的工作理念,推动大数据 审计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提升数据分析效率。当前,审计机关采集了多个行业领域的管理和业务数据,但各个行业采用的数据库技术、数据表结构以及数据格式等都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行业,各机构在描述相同业务使用的数据字段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对此,审计机关应从数据采集源头上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由审计机关与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对行业机构提供的电子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对数据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验证,再将标准数据提交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可派专业人员全程参与和监督。二是由审计机关组织专门力量,对个别缺少组织管理的行业数据或其他“孤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校验。在此基础上,审计机关还可以开展跨行业的数据关联整合,以当前审计工作的实践应用出发,通过数据关联构建常用的、标准的关联数据表,便于审计人员日常使用。

创新丰富技术手段,拓展大数据审计的实践应用。从当前审计实践来看,大数据审计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查询,个别项目也结合了一些数据库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但总体来看,技术手段还是较为单一,与我国前沿的一些计算机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审计机关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创新丰富大数据审计技术手段,一方面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技术培训指导,积极开展审计相关的新技术理论及实践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外部已成熟的技术团队力量,对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升级和扩充。如此,结合审计机关采集的不同行业领域的数据,不断开拓新的技术方法应用,从而拓展大数据审计技术手段在不同审计领域的实践应用。如结合地理空间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等,实现国土资源数据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的可视化分析处理等。

转变工作方法和思路,提高审计工作时效性。大数据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相比传统的现场审计方式,更加注重审前的数据分析工作。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抛弃以往“铺摊子”的现场审计工作方式,将“砍柴”的功夫多用在“磨刀”上面,以数据分析结果引导审计查证工作,有助于我们合理的分配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率。在数据分析思路上,审计人员也不要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数据,可以通过审计署搭建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将来自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多个平台的管理数据进行关联,多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并借助数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延伸调查。通过方法和思路的转变,将大大提升审计工作实效性。如某市在财政预算审计中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连续两年在同等时间下将原来只能覆盖15家一级预算单位扩展到100家一级预算单位。

培养综合业务思维,推动大数据审计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大数据审计成效,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专业可靠的大数据审计人才队伍。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离不开数据分析模型,而数据模型的建立,需要审计人员熟练掌握相关业务流程、数据结构、逻辑关联等情况。对此,审计人员要培养综合业务思维,一方面要学习掌握多种行业的基本数据业务流程,熟练掌握数据字段关联结构,梳理各行业的数据逻辑关系,创造性地开展数据建模工作;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要不断总结当前数据分析的问题和难点,寻求新的技术突破点,通过自身学习或者借助外部力量,构建和完善新的数据分析模式,提升大数据审计专业能力。由此,通过思维创新引导技术创新,推动工作成效不断提升。

严格管理要求,推进大数据审计制度化建设。一是要推动完善大数据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审计机关获取电子数据的权利,督促相关单位提供真实、完整的审计数据;二是要健全完善数据分析技术指导工作机制,提升大数据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拓展大数据审计在国家审计中的实践应用;三是要严格数据访问权限机制和数据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审计数据在访问、存储、传输、使用等方面的管理,严防数据遗失、泄密风险。(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 何波)

(责任编辑 李晓明 吴昊)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朽木教程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qrcode

朽木教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111239号-8